搜鹿網訊 由涿鹿作家霍漢清所著的《在溪源村的日子里》,近日由中國新聞聯合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作者在溪源村的經歷,全面敘述和記載了河北省涿鹿縣武家溝鎮溪源村的秀美山川和作者在溪源村的生活歷程,記述了傳統的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全書42.3萬字,566頁,分為“在溪源村的日子里”“讀者筆下的《溪源記憶》”“當代詠誦溪源村的的歌”“志書中記載的溪源村”四部分。
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終身榮譽會長,涿鹿縣收藏家協會會長祁要武為該書作序。
序
祁要武
如果說,霍漢清先生2017年10月出版面世的《溪源記憶》是“一部華北農耕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的話,那么,即將付梓又一部力作《在溪源村的日子里》,就是在那個特殊的社會環境里,一個農村青年的成長史。
接受霍漢清先生委托為這本新書作序的任務后,我深感文友的信任之深和托付之重,急急忙忙瀏覽過他發給我的電子版全部書稿,就在我打算一揮而就的時候,卻又感覺無從下筆了。確實,我突然產生了顧慮,書稿通篇都是“作者”圍繞溪源村真實的情感記錄,其個人的感受、體驗、領悟與我曾經的農村生活幾乎別無二致,只是所處的年代、身份和記述的角度、體例和口氣不同而已。而最令我鐘意的是,編著者霍漢清先生的直抒胸臆,因為“生活的真諦”純粹源于每個人自己的心得,而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我索性重新認真通讀書稿,特別仔細閱讀了與本書同題的第一編《在溪源的日子里》。
《在溪源村的日子里》分《在溪源村的日子里》《讀者筆下的〈溪源記憶〉》《當代詠誦溪源村的歌》和《志書中記載的溪源村》4編。第一編除了《引子》和《尾聲》共13章68節,占全書近70%的篇幅。作者如數家珍,樸實無華,深情詼諧,娓娓道來的敘述和抒懷,使我如臨其境,久久沉浸在那個時空里,隨作者感同身受地“經歷”13年的漫長歲月的個中滋味,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農村社會變革交織在一起……
溪源村位于大山深處,雖然少了些喧嘩與誘惑,卻從來不缺少陽光與雨露,而作者筆下醉美的、純真的陽光和雨露,讓我眼前浮現出一幅幅《在溪源村的日子里》的圖景和動畫。我不禁掩卷沉思,《在溪源村的日子里》的字里行間,霍漢清先生不只懷念溪源村的山水人文,更在意懷念那十幾年的歲月里所經遇的人和事……
你想,一向在縣城玩耍讀書的他,原本衣食充盈,無憂無慮,一下子被“趕”到了農村,頃刻間失學務農,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境遇反轉,他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落差。他“經歷了到做飯時無米下鍋、經常半饑半飽和手中沒有一分錢的窘迫;經歷過同年齡人無法想象的不堪重負……”直至1979年4月再一次走出大山,他在溪源村生活、勞動了將近13個年頭。13年的青春韶華,是他人生多么寶貴時光啊。這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靈魂發育、成長,直到定型的關鍵階段。他在后來的幾十年工作中,能夠始終不渝地秉持操守,廉潔奉公,尚德重義……,與他在溪源村的那一段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秀麗的筆架山的環抱和溪源村深厚文蘊的滋養下,在眾多善良淳樸的鄉親和天真爛漫的玩伴的溫暖下,及其與綠水青山和樹木莊稼的對話中,霍漢清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與釋放。他的遭遇是跌宕起伏的,他的感受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文中描述的,他剛回溪源村的那些日子發生的幾件事,在我第一次捧讀書稿時,我一下子感到揪心,禁不住潸然淚下:
——回村后正趕上秋收分糧,全家9口人3000多斤毛糧需要300多元人民幣,去哪里鬧這么多的錢呢?父親忍痛將祖母的壽材和母親陪嫁的德國進口玻璃磚中堂賣掉,七湊八湊還差200多元。是同隊的霍明光、霍玉山、霍義山、韓天義、韓天順、劉孝文等11戶鄉親主動給他家過戶(即分紅戶將自己賬面上的紅利借給欠款戶過程),才分到了糧食;
——家里年年寅吃卯糧,為了借糧,父親先是把縣城親戚朋友借遍了,然后借生產隊的,再借左鄰右舍的。開始都是父親和母親先給打招呼,然后讓我去借。時間長了,我就直接去借了。院里五哥、侄子就不用說了,鄰近的霍榮基二太爺,韓升大娘、韓有和韓明大奶奶、韓忠老奶奶,全憲玉二奶奶、韓天順三太爺、本家“天保堂”大伯、二伯、沙坡大嬸、西院六嬸、三嬸、東院兩個大娘、南院三嬸、北院四太爺,還有好多人家我都去借過米面;
——1968年夏天,祖母突發重病,恰好在武家溝煤礦當礦醫的霍仲奇大爺回村,給祖母扎了針開了藥。那時天已經黑,家里沒有錢買藥,村里人能借的都借遍了,進城借錢太晚,想到村醫療點的醫生兼司藥是本家大哥霍漢珍,父親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欲趁無人時從那兒先賒上,次日一早進城借錢還上。誰知進了醫療點,院內院外都是人,父親只好退出去。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父親幾次試著進去,但院里的人有增無減。正在父親為難時,在院里乘涼的支鳳金二爺問父親,“老大,看你進來出去的,是不是抓藥沒有錢?”父親低聲回答說“就是!倍敭敿刺统10元錢說:“先拿著,不夠我回家再拿!备赣H哽咽了,接過錢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些看似“瑣事和人名及稱呼”的羅列,卻是他單純的心靈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雕琢著他的心靈和性格。面對沉重的生活負擔和嚴酷的生存困境,他沒有無聊和消沉,為渡過難關,他義無反顧地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節約用煤,他11歲學藝編葦席,12個冬天在冰點以下的屋里沒有生過一盆火;為給家里掙幾個零花錢,他自己買兔、建兔窩、養兔子。兔子愛吃樹葉,他每逢后秋五更天,都要趕在人們還在酣睡,在大樹下摟起一堆一堆的樹葉背回去。等早起的人們也去摟樹葉,早被他摟光了;為了掙高工分,16歲那年,他就“被”隊里安排掏大糞,他硬是把又臟又累的活干到極致,還被別人“撬了行”……想來,他那執著與虔誠的神情猶如肩背十字架苦行僧一樣悲壯。
作者從一個求知欲望十足卻無奈輟學的孩子,鍛煉成長為建設新農村的有為青年。這期間,他一度過著吃“糠棒饃饃”、喝“醬油湯”、就“棍菜”的艱苦生活,從背不足30斤柴禾的“喜鵲窩”到“男女整半勞力”的小社員,成為“耕耩鋤耬割打扇,挎起糞笸籮顛顛顛”樣樣精通的“好莊戶”;他學會了打炕、編果筐、縛笤帚、糊頂棚、裱墻圍等民間手藝,學會了修鞋、縫補衣服、縫制棉衣等“女人活”,學會了拉琴、彈弦唱大戲,成了村里的“全面手”……
我就納悶了,霍漢清出生在縣城的孩子,原本對農活一無所知,可那些令人厭惡的臟活、膩歪活,一經他手,怎么就成了俏活、利索活,竟然還那么“搶手”?就在此“序”完稿時,“疑問”還一直在我腦海翻騰。
我感覺,在青少年的霍漢清身上昂揚著一種精神的堅持,揮灑著靈魂的矜持。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充盈,讓他的生活始終五味雜陳,而隨著生活考驗的加劇和思想品位的不斷拓展和升華,窮困從來沒有成為他道德修養的束縛,反倒映襯出他人格的完美。他像濃烈的酒,以水的狀態流淌,以火的性格燃燒。他牢記父輩“勿忘感恩”“借淺還滿”的言傳身教,真誠地接人待物。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他冷靜平和,積極樂觀去化釋……這一切,都源于其內心細膩豐富的情感和繁復的人生歷練,每每遇到生活、工作的“拐彎”時,他就多了一份敬畏與感恩,在人生的跌宕中,頓悟“境由心造”的要妙。
很榮幸,霍漢清先生給我機會先于別人閱讀書稿,更慶幸的是,通過書稿,我“結識”了那么多淳樸可敬的人,“邂逅”了為他生命底色涂墨著色的人。
毫無疑問,霍漢清先生《在溪源村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敘述方式和專有主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陽光、健康、絢麗、熱烈而又多情的魅力溪源村。然而,作為人類表達功能的文字語言藝術,呈現給我們的,應該不僅是“眼中之物”的形與色的美感,還應通過“心中之聲”去闡釋一個更為深刻、宏遠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我們通過閱讀《在溪源村的日子里》,實實在在地感悟到,歲月是永存的詩篇。正如作家馮驥才說:“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變成酒,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成永存的詩篇或畫卷”。
倏忽間,霍漢清先生即將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小青年進入古稀之年,雖不能說“功成名就”,但其已用自己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在溪源村的日子里》即將付梓之際,我想說,此書耐讀,有嚼頭,對于過來人和后生都大有裨益。建議一閱,本序之愿。
第26個世界讀書日草于林枝子藏書院
后 記
我寫的《溪源記憶》2017年10月出版之后,沒有料到的是,竟促成了《在溪源村的日子里》的寫作,從而使《溪源記憶》有了它的姊妹篇。
《溪源記憶》是一部近似史志體例,全面描述溪源村人文歷史的書籍,只是在《鄉情鄉韻》一章中談到了自己在溪源村的一些往事。它是在《溪源記憶》寫作過程中,根據該書主題需要抒發的特定記憶,并不能涵蓋我在溪源村的所有經歷和鄉戀。這期間,一處處景物,一件件往事,一句句鄉音……,不止一次涌上心頭,勾起我那濃濃的鄉情,引發我內心深處的波瀾……
從2017年底開始,我開始著手《在溪源村的日子里》的寫作。在同時參加“桑干溯源公益善行”活動和編寫《山西梆子在涿鹿》《情系中石化》《記憶中的涿鹿城》三本書的3年時間里,或下鄉采風,或外出采訪,不止一次遇到與自己小時候生活、勞動相似的情景,便觸景生情,引起回憶,激發靈感。這時候,我就馬上記在本子上,當晚便將這些記憶的火花寫出來。不經意間竟寫出了70多篇短文,共計17多萬字。這些短文比較系統地記錄了我自1966年9月回鄉,到1979年4月返城,近13年的生活經歷。
這個寫作過程是美好的,它讓我踏上了尋覓被歲月洗刷的往事,回憶淬練身心與成長的歷程。其間不乏失意的場景,但更多的是鼓足心氣,調整人生航向,充滿陽光的心路歷程。在回憶的暢想寫作中,我的心靈得以撫慰,精神振奮,心緒飛揚。因為都是親身經歷過的,所以一切都是來自生活本身,都是當時真實生活的感情流露。完成書稿,擱筆靜思,又好像回到了那個歲月里。我忽然悟到,青春不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
或許是在溪源村生活的太久了,或許我沿襲了溪源村父老鄉親的生活習性,習慣了他們的言行舉止,所以在寫作中如同又回到溪源村,回到家鄉父老中間,和以往與他們一樣交往的狀態中敘述情緣,故家鄉方言自然流露。用一個朋友的話說,書稿如同“用土坷垃堆積起來的”“土的掉渣”。實際上除了自己駕馭文字語言的能力不足,更多的則是自己喜歡農村人直來直去說話的緣故。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雖然是個人的回憶錄,但我盡力把所處的時代背景表現出來,力求使讀者在閱讀《在溪源村的日子里》時,能夠觸摸到時代的脈搏。
我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面臨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一窮二白就是那個時期的真實寫照。我們少年時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富裕,我的同齡人,尤其是在農村長大的人都有與我同樣的經歷和感受。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今天我們的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這些少年時被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憧憬,早已實現并成為了過去。小時候“天天穿新衣,頓頓大米飯”的夢想再也不是什么奢望。以前做飯前盤算的是如何找米下鍋,如今不知道吃些什么才好。時代變化快得讓我們這些“奔七”的老年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我的少年時代是人民公社時期,那時候,農村依然延續著幾千年來流傳下的傳統耕種方式,當一個懂農業、能干好農活的“好莊戶”是我當時的追求,短短40年間農村發生的變化使我感到驚訝。今天,城市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商品應有盡有。農民大量涌入城市,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到鄰村或縣城寄宿讀書,年輕人進城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年人。農村大片土地無人耕種,我小時候許多被視為“眼睛珠”的土地被撂荒了。如今,吃不到小時候的老品種食物,那些曾經的農具進了博物館……。面對土地問題,還有糧食安全等等問題,我隱隱約約有些不安;蛟S我們曾經受過很多苦難,或許是我們真的窮怕了……
我們這一代人,是經歷由貧困奔向小康,經歷科技進步最快、社會發展變革最大、生話方式轉化最顯著的一代人。我們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受過苦難、挨過饑餓,經過彷徨、有過失望,作過美夢、有過理想。
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曾經遭受貧窮,但比起我們的父輩,我們沒有經歷兵荒馬亂的戰爭、顛沛流離的逃亡、國破家亡的痛泣和妻離子散的悲傷!比起父輩們,我們是多么的幸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之所以要把過去的經歷用文字記錄下來,既是對往事的美好回憶,也是對當今幸福生活的贊美。只有不忘過去,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感恩我們偉大的黨和偉大的祖國。
在寫作中,得到了許多的文友和老師的大力幫助。涿鹿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谷新聲老師為全書的謀篇布局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會長祁要武老師為拙作寫了序言,涿鹿縣軒轅旗袍隊隊長高潤香、小妹霍麗英對書稿進行了細致的校對,王樹忠、網友長白樵子提供了許多照片,涿鹿縣知名民俗文化學者許茂生老師對書稿作了最后審定。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我還要感謝對我寫作一貫支持的文友們。每當我把其中的幾篇發表在QQ空間,立即引來網友的評論和熱議。如“看電影”“記工員和工分制”“小喇叭”等。他們都說看了以后覺得又回到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生活,說我寫的真實,和他們當時所處的情況一樣等等,并鼓勵我繼續寫下去。正是有了他們的鼓勵,才使書稿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本書稿加上部分讀者對《溪源記憶》的評價、近三年收集到游客贊美溪源村的詩詞歌賦,以及多年來收集志書中關于溪源村的資料,共計25萬多字。
涿鹿縣武家溝鎮溪源村是個美麗的山村,希望朋友們讀了《溪源記憶》和《在溪源村的日子里》,能夠引起對曾經農耕生活的美好回憶,對溪源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美麗的溪源村歡迎您!
霍漢清
2021年5月1日于涿鹿縣城鼓樓北苑
作者簡介:
霍漢清,男,漢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縣武家溝鎮溪源村,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經濟師職稱。1979年9月參加工作,先后供職于涿鹿縣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總公司6604管理處和中石化張家口石油分公司,2016年1月退休。
11歲輟學務農,編葦席,育良種,精通農業種植。1987年通過河北省自學考試取得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專學歷。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員,張家口市京畿民間文化研究會、張家口市詩詞協會涿鹿分會、涿鹿縣民俗文化協會、涿鹿晉劇文化研究會等四個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涿鹿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涿鹿縣戲曲界聯合會副會長,涿鹿縣葦席編織非遺傳承人。2020年6月,被中共涿鹿縣委、涿鹿縣人民政府授予涿鹿縣第一批“涿鹿工匠”稱號。
參與涿鹿縣多部書籍的編寫和攝影,《魅力武家溝鎮》副主編,著有《溪源記憶》《山西梆子在涿鹿》《情系中石化》《記憶中的涿鹿城》等。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網站部分內容源自網友及商家,對相關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任何責任
|